第829章 仁德的第一次科举_明末之席卷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29章 仁德的第一次科举

第(2/3)页

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所以说,汉以前,当官无非是贵族、血源、宗亲等几种世袭方式。

后世关于科举的开创有各种说法,有说汉朝的,因为汉朝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汉朝的对策、试经是考试,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开始于汉朝。

也有说是隋代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将进士科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

但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三、严格考试。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至于开皇七年(587年)关于诸州岁贡三人的诏令,也跟两汉时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贡士一样,人数既少,考试也不重要,不同于唐宋定期举行的全国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点为科举制度标志,那么两汉察举也是科举制度了。所以,有人认为大规模正式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所以从唐以来,科举三要点已经深入人心。

读书人可以自行报名,考试定期举行,严格考试。

但是,大乾皇帝一登基,就改掉了科举三要点。

大乾百姓可以自行报名(不是读书人也可以?)严格考试更说不上,因为居然不是以儒家经典为正宗?

之前丁毅废弃奴隶制,让各地缙绅分田于奴隶,已经引起天下士绅的的强烈不满,很多士族几十上百年的积累田产,被分割大半。

接着丁毅又分级设税,摊丁入亩,田越多,税越重,可以说,现在天下的士绅,都站到了丁毅的对立面。

大伙谁不知道,打天下靠武夫,治天下还是得靠士大夫,你丁毅倒好,现在根本不把天下读书人放眼里,把咱们的和那些农夫,商人,工匠等低贱人放在一个位置,你这皇帝,还想不想干了?

天下读书人愤概,而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

江南是这个时代唯一没受满清兵锋肆虐的地方,所以存活的读书人最多,明末时,丁毅还没有打出山东,京师都有很多读书人跑到江南,贼兵横行天下时,天下各地的读书人又都往江南跑。

所以现在南京等地的读书人特别多。

当丁毅的科举新政张贴以南京各地后,江南的读书人直接炸锅了。

大乾的科举和以前历古历朝都不同,全部事先张贴了空缺的职位。

你想考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