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稳步替换_明末之席卷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72章 稳步替换

第(2/3)页

员三百,算三百五十。”

  “每县饷粮,加上补贴的伙食费,大概在两万石左右。”

  “一县粮田为二十万亩计。”

  “亩产两石,税二成即为八万石,用掉两万石,还能上交朝廷六万石。”

  “且大部份县粮田不止二十万石。”

  “每县还有商税,仅堵坊和红楼的商税,每县也能收数万银。”

  “少数田少的县,由朝廷补给,总体来看,肯定没有问题。”

  从丁毅分配的吏员数来看,一个县只要有五万亩田能准时纳税,并能收起来,田赋就能达到两万石,就能养起全县的官吏,有五万亩以上,田赋还能有多余的上交中\央财政。

  而此时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府州等没算)

  明朝按缴纳田赋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县6万~10万石,中县3万~6万石,下县小于3万石,田赋和人口成正比,明朝的上县至少两三倍于下县。

  这什么概念,就是原先明朝纳税,八成以上的县,田赋都在三万石以上。

  按这税赋算算,八成以上的县以前就能供养的起丁毅现在的官吏,还能多余。

  而以前,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

  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

  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明亡时,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说,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

  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一千多县,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

  而明朝时全国收税田不足一半,计算的产量是每亩1.3石。

  丁毅大面积推广土豆红薯,并且着重水利沟渠建设,看重农业生产,将来产量每亩两石甚至三石都不会有问题。

  加上税田大帐增加,一年开支五千万石,完全没问题。

  至于大明朝现在有多少田,历史上各有说法,有说七八亿的,有说十一亿的。

  丁毅现在也没全统计起来,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7万顷。

  按前两年崇祯征饷来看,又不一样,当时崇祯征饷一千多万两饷银,朝廷是按七百三十万顷面积为基数算,那大概为七亿亩出头。

  但征饷田地不包括大量勋贵和宗室、缙绅、官员的田,实际数据肯定远远超过七亿。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前期以田赋来开支全国,商税则是上交中\央,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