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热心肠的赵先生_大明第一祸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08章 热心肠的赵先生

第(1/3)页

  京官们忙成狗,恨不能一个人劈成两半当两个用。

  修改律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修改‘庶民不得蓄奴’,首先要确立民籍和奴籍。先不说良家卖身的‘养子’,就说家中的奴仆,还有一大部分是没有户籍的。

  户部昭示各地官府:想要动户籍,必须重订黄册。

  百姓们盼了很久,等着朝廷重新统计鱼鳞册让他们安心。

  没有鱼鳞册的一年里,民间停了田地交易。他们生怕付了买地钱,最后拿不到地。也只有权贵们,敢在没有全套鱼鳞册的情况下,买卖土地。

  听到官府要重修黄册,闹着让把鱼鳞册一起修好。

  登记户籍信息的黄册、登记土地的鱼鳞册一式三份。玄武湖的黄册库留一份,各地州府留一份青册,百姓手里留一份。黄册库被淹了,东厂收走了地方的青册。地方官员哪里敢依据百姓手里的修订!

  尤其是靠近京师的清河县官员。

  “大人,清河县有一万多亩的官田,都是崔家在租种。可每年官田的租税,分摊到附近几个村的民田中。这若是据实编制鱼鳞册,到时收夏粮的时候,没法子动手脚了!”县令的师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县令愁得揪掉几根胡子:“崔老的三个儿子官职都比本官高。大儿子还是吏部负责考核的主官!衙役敢去崔家要官田的租子,崔老会给。但本官三年一次的考评一定是下等!”

  官田实为朝廷的土地,来自收没的田地、或各种原因无主的地。律法上禁止自由买卖,交给无地的流民租种。民田是百姓的私田。

  官田的租粮高,私田的税少。因为收田赋涉及到收粮食等实物,有折色一说。根据各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分摊的折色银不一。总之,每家每户上缴的田赋会比朝廷制定的高。

  这也是一旦天灾人祸,朝廷免税或者少征,百姓们仍会交不起税的原因。

  小鬼难缠!从紫禁城发出的政令到地方,执行过程中总会有不一样。

  朱寿想让皇权下乡,也是这个原因。他想政通人和,政令落地的最后一步尤为重要。

  朱寿正在寿山祭拜泾王的时候,刘六已经带着赵秀才,不现在是赵先生,来到了清河县。

  “你们为什么不用银币缴纳田赋?朝廷有过政令,用银币交税无折色一说!”儒雅的赵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