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激动_我的大明新帝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激动

第(1/3)页

  钢铁厂事故,哪怕在后世都是一件常事。

  大型设备,高温环境,一千多度的铁水,任何一方面有些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所以,这件事朱瞻基并没有放在心上,如果不是这家钢铁厂是內监的样板工厂,专门为了炼制纯钢,给军工厂供货,这件事甚至根本不会汇报到他面前。

  第二天上午,早朝之后,朱瞻基吃过早饭,第一时间就接见了內监的主管太监黄盛,钢铁厂的主事刘尚。

  这场爆炸事故的原因至今还没有查明,却已经导致了近二十人死亡,十余人受伤,一个冶炼车间被炸毁了大半。

  不过当朱瞻基知道车间里面存放了大量的硅铁粉之后,想到了粉尘爆炸。

  硅铁是以焦炭、钢屑、石英(或硅石)为原料,冶炼制成的铁硅合金。由于硅和氧很容易化合成二氧化硅,所以硅铁常用于炼钢时作脱氧剂,同时由于生成时放出大量的热,在脱氧的同时,对提高钢水温度也是有利的。

  同时,硅铁还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剂,广泛应用于低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耐热钢及电工硅钢等。

  大明虽然在这个时代不能详细了解硅铁粉的化学作用,但是绝不缺少应用技能,硅铁粉加入钢水炼钢,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了。

  了解了情况,朱瞻基让人叫来了蓝烟,给他们上些人普及了一下硅铁粉的爆炸原因,然后让他们今后不要把硅铁粉直接存放在高炉旁边。

  同时,他要求內监和工部严查各处工坊的安全防范,杜绝今后有这类事件发生。

  关于抚恤金,钢厂利润丰厚,是不会在乎一点赔偿银子的。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也不会漫天要价,更多地把生死看做是自己的命。

  不过朱瞻基还是做出了指示,今后朝廷管制的夹江工业区,所有的工坊,抚恤金都不能少于一百二十两银子。

  一百二十两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大多数百姓一年也攒不下来十两银子。

  打发走了他们,蓝烟依旧在那里思索,最后叹气说道:“我的专业不是这个方面,要不然,可以好好地写一本各种化学普及书,加强工厂的安全防范。”

  旁边的刘万听到蓝烟的话,心里有些疑惑不解,却也不敢表现出来。

  他只是离开了皇宫半年,现在蓝烟在朱瞻基心目中的地位就突然变得格外重要。

  有金阔和孙林在,他很清楚这些时日发生了什么事,也知道了蓝烟斗姆娘娘的转世身份。

  可是现在,这个专业指的什么呢?

  朱瞻基却不在乎这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蓝烟的最大作用是她能普及大明的医学和化学研究基础,并且引领发展的方向。

  真要让她去做研究,她一个人,又能做得了多少事呢?

  就像朱瞻基一样,他的作用是调整大明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不是去领军打仗,或者是去做技术研究。

  “化学基础丛书,你写了多少了?”

  “已经快整理完了,胡良侍这些时日日以继夜地在整理。”

  胡良侍是蓝烟身边的女官,也是被蓝烟带出来的徒弟。朱瞻基见过她几次,在一些化学知识理论方面,远远超过了他。

  她虽然是个女人,但是朱瞻基也预备要重用的。别的不说,到化学研究院当个主事,或者去羽林卫学当个教授,肯定是合格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这几日我要专注秋闱大事,待过了这几日,我去看看你们的成绩。”

  今日已经是八月十七,是九天乡试的最后一日。不管是咨情司,锦衣卫,还是都察院,六科,现在都不敢马虎,盯着全国的二十个考场,防范舞弊。

  大明有两京十四府,一共十六个省级单位,这就是十六个考场。

  另外,大明有十六个都司,一些都司与布政司交叉不算,另有西南四都司设立一个考场,西北七军卫设立一个考场。

  再加上交趾承宣布政司,旧港宣慰布政司,一共组成了二十个考场。

  只不过,交趾和旧港都在南洋,他们那里的读书人不多,能达到大明要求水准的更少。

  今年在那里设立考场,不是为了当地的百姓,而是为了那些进行文化援助的读书人。

  朱瞻基出海之前,大明就派了数千秀才,甚至是举人去南洋各国进行文化传播,教当地人说大明话,学写大明字。

  他们直接都被授予了学官一职,有些人已经绝了科考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想走正统出身。

  虽然即使中了举人,考上进士,进了官场也不会又更高的地位,但是进士的上线能做到二品大臣。

  他们如果不走这条路,上限最多也就只能做到知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是因为他们,朝廷已经决定,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将会延迟到三月举行,给他们这些考上的学子,留下充足的进京时间。

  朱瞻基实际上对这些之乎者也的春秋大义没有任何兴趣,但是这些是如今朝廷的选材标准,朱瞻基在没有普及其他学科,没有代替性的考试之前,也必须按照这个规矩来。

  所以这天下午,他在解缙,胡俨的陪伴下,来到了应天府国子监,给考试结束的学子们鼓劲。

  应天府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应天府国子监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明国子监,设于应天府鸡笼山以南,占地数千亩。

  这个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在永乐十二年的时候,学生人数达到九千人,永乐十五年,人数突破了一万人。

  只要进了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这个学子的身份已经完全改变,即便以后科举不中,想要补个吏员的差事,也是易如反掌。

  虽然这里的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一万人,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里好进。

  应天府当地的学子想要进,最低也要是个秀才身份,而外地的学子,只有举人才能进。

  而且他还必须要有当地官员的举荐,一个州府,一年举荐的人数也不超过五个,而且还要经过考核。

  这里可要比后世的北大,清华难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