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八章 珍贵的信任感
第(2/3)页
情,他都已经看到了端倪,只是很多时候选择性忽视罢了。
答案早就已经在那里了,不是么?
在天家,并没有“信任”生存的土壤。
想到这里,李承乾忽然悲从心中来,也不愿意再迈入东宫里面,而是在门槛上坐了下来。
漫漫长夜,听着里面不时传来的笑声,李承乾早已没了之前发自于内心的喜悦,而是变得沉闷下来。
他这才明白了,今日这一局,李世民与李渊仍是各自表演罢了。
其中多少为了政治,多少为了亲情,那恐怕也只有天知道了。
……
魏叔玉回到家里之后,便直接呼呼大睡。
直到第二天一大早的时候,才在下人的催促下,慢慢睁开了眼睛。
自从母亲裴淑华回归魏家之后,侍候魏叔玉的人也由原本的精神小伙,变成了裴淑华这边的贴身丫鬟。
魏叔玉也终于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美妙人生。
用过早饭之后,魏叔玉罕见地没有出门,而是选择在家里等待着科举那边的消息。
与之前的考试不同,由于这一次是李世民亲自出题,所以只考“策论”一题。
形式上是由李世民根据当前朝廷实行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治国理念,提出问题,考生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属于含金量最高的一种。
上榜的人,便可以称之为进士。
榜首为状元,榜眼次之,第三名为探花。
除了这个,常见的还有考“明经”科的,这个是侧重经义,说白了就是考记性和理解能力。
不过这个比起制举,就显得有些水分了。
故此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意思是,一个人三十岁考中明经,已经算“老人”了。
那些天资卓越的,怕是十来岁都有人考上了。
可是若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才考中进士,那一样会受到所有人的羡慕。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进士科录取人数极少,每科仅录取二三十人。
由此可见其稀少和可贵之处。
在魏叔玉等待结果的时候,下人过来禀告,说是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