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七章 书局_寒门宰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千零七章 书局

第(3/3)页

观,张耒还仅是元随罢了。

  至于司马光当年修资治通鉴所设的局,虽没有授予修书之人什么官职,但待遇也是不错,三餐饭食皆有御膳的待遇,出入有车马配备,笔纸都由皇家供给。

  但章越却没有这些待遇给苏辙他们,只是给了三馆秘阁这写作的地方,对外只称书局而已。

  当初章越修【太常因革礼】,左右是苏洵,姚辟二人。

  苏洵,姚辟当时都不是官员,因修书被分别授予县主簿和县令的官职。

  显然秦观,张耒也没有这个待遇。

  对于苏辙,秦观,张耒他们而言,书可以随便看,经义可以随便看。章越不时也会去三馆看看三人的进度如何?

  章越一看三人果真都是干练之才,苏辙办事一贯是废寝忘食可言,不过两个月,孟子义已是修得进入了正轨。

  这已是很难得了,要知道虽然杨雄等人都注释过孟子,但大多失传了,如今只有赵岐注的《孟子》十四卷这一个版本流传下来。

  毕竟孟子是子书不受重视,要如何考证正义是件颇难的事。

  真正等《孟子》雄起,要到朱熹作《孟子集注》的时候,后来心学的陆九渊,王阳明也是自承孟子一派,孟子逐渐被推崇到自孔子之后第二圣人的地位。

  这也是后人常说的孔孟之道的由来。

  章越忽然想起自己穿越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孟子,当年也正是背熟了孟子七篇,于氏与兄长一商量,允许自己前往郭学究那读书,从而有了后来的一切。

  孟子是章越读书为学的发轫之始,自己为宰相后第一件事便是为孟子注义,这也是自己为政之始。

  章越在馆内,听得三人一一向自己汇报注释的心得体会,也是愈发坚信了自己注孟的决心,他选这条路是不错的。

  还是那句话儒家的古早版本,是不谈性命之学,但二程和朱熹的程朱理学,却一破前习谈起理学。

  理学的宗旨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以天理为宗。

  陆九渊则云,心即理。

  后来理学的发展,将儒学变为了教条,反而起到了压抑人性的作用。

  而法家更是如此。

  历朝历代无不推崇儒法并用治国,求得长治久安,但代价就是人性被压抑。

  在堪称盛世的乾隆朝,英国使团来到当时中国,看到官兵可以随便驱役打骂百姓,老百姓则表现得无比驯服听话。

  没有官员在场,百姓则显得很散漫,有官员在场,百姓立即变了一个人,畏缩惧怕。

  百姓显得普遍没有自尊心,对于不合理的压迫显得逆来顺受,麻木不仁。

  总之英国使团看了对中国印象是非常破灭的。

  尽管要统治这么大的国家,有些手段必不可少,但一味地绳治严治会带来想不到的后果。就好比开车的时候,如果每个小的坑坑洼洼都避过,那么迟早有天会把车开到沟里去。

  所以既然讲了性命之学。

  那么孟子一书中‘尽心知性’这个宗旨难能可贵,是可以纠正理学和法家的弊端的。
记住手机版网址:m.02shuwu.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